?俞敏洪称「外国留学生不应有超本国学生待遇,应一视同仁」,你支持吗?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可从哪些方面改变?
谈谈我对中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看法。总的说来,我认为需要进行分类招生分类管理。
1.对于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理工类学生,应按照招收中国本国学生的标准进行,不能搞特殊。这个不能搞特殊,既包括在管理上不搞特殊,也包括招生标准上不搞特殊。比如说他们必须通过与中国理工类学生同等难度的理工类招生考试。客观上讲,在现阶段从这些国家吸收理工科人才的难度非常大,毕竟他们有机会就去美国或者欧洲了。因此,就算采取严一点的措施也几乎不会因此而牺牲掉吸收外国人才来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这方面不应该再给中国的理工做题少年施加更大的压力减少他们的升学机会了。
2.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政经关系户留学生,政策则应有所不同。哪怕出于统战和外交的需求这种关系户留学生也是有必要招一些的,但应该引导他们集中于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假如需要某种关系照顾的话)。如果来学人文社科专业我倒觉得可以把招生标准放宽一些,毕竟客观上语言能力的限制对于他们学习人文社科影响是很大的。但应该要求考中国的思想政治和近代历史(招生时可以不考,但毕业必须考)。这其实是双赢之事。中国可以测试输出政治理念的效果,留学生也可以借学习中国思想政治课和近代史加强对中国的深度理解。考虑到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关系户子女来华学习,这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政治筛选手段。
3.认真培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理工类学生。中国如果真的想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如果真的想在广大发展中世界培养出巨大的市场和以中国为核心与中国全面接轨的工业体系,就必须为这些国家培养大量的理工人才。
在招收培养这些发展中国家理工学生方面,我有下面的具体建议。
a.采取宽进严出和弹性学制。考虑到这些国家基础教育薄弱,如果以较严的标准招收客观上难以推行,因此要宽进。但是以严出的方式则可以保证输送质量良好的理工人才。既然是宽进严出学制就要有一定的弹性。比如说本科学制从四到七年应该都是可以接受的。此外这个弹性也可以是降低理论课比重加强实践课份额,甚至事实上打造介于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之间的专业。
b.最好建立专门的培养外国理工人才的留学生学校。设立专门学校有几个目的。一是不和中国学生抢现有高校名额,避免中国理工学生内卷问题加剧。二是客观上培养这些留学生可能需要不同于中国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毕竟他们一方面要补习语言一方面还要补一些中学数理知识之类的。三是建设专门的留学生理工学校也可以缓解教培行业被打击之后的教育界就业压力。相当多的教培行业从业人员是具备不错的给留学生补上大学前理科知识能力的。在四至七年的弹性学制中,也许第一二年就要用来补基础,又或者可以开设某种预科来补基础。哪怕是大学理工科中低年级的课程,现有教培体系中的一些人其实客观上也可以胜任,因为他们中很多人其实也有博士身份。四是把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有志青年聚合在一起在校园内进行相对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并且建立不同国家之间的跨国情谊,这对未来他们的实际工作和中国的对外工作开展大有好处。
c.搞好理工类职业专科学校留学生工作。设置专门的留学生职业专科学校。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可能更强。很多具体建议与b类似。
d.有关机构应该把这类学生的培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教育部应该明确:招收外国留学生应以理工科为主。全年所有专业留学生中理工类比例不得低于某个较高数值(比如百分之七十)。其中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比例不得低于某个较高数值。
原发布网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4573527/answer/2576798211